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不敢相信:中共的另一面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6:26 点击次数:72
作者 | 金一南
历经百年沧桑巨变,中国共产党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汇聚了超过9100万名党员的磅礴力量!
既是世界最大的政党,亦是世界上最坚强的政治力量,更是全球最为卓越的创业团队……
这些荣誉,理当归属于大步流星迈向世界舞台核心位置的中国共产党!
然而,在这世人瞩目的背后,中国共产党所展现的另一面,足以令任何怀有与之对抗之念的敌人不寒而栗!
01.
中共是淘汰率最高的党。
初创时期,在沪上石库门的一间陋室中,又有谁曾预料到中国共产党的辉煌未来呢?
1921年,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。彼时,我国社会涌现出200余个政治党派,中共不过是其中之一。每日,成立与解散的组织数量相若。
即便是在那个时期,那些推动成立该党的关键人物,亦未曾料想,共产党在28年之后竟能够夺取全国政权。
中共在风雨中诞生。
当时,党组织尚如一个孱弱孩童,其成长潜力,许多人心中存疑。
共产党成立初现问题。
1922年,陈公博退党。
1923年,李达退党。
1924年,李汉俊退党。
1924年,周佛海退党。
1927年,包惠僧退出党籍。
1930年,刘仁静被开除出党。
1938年,张国焘被开除出党。
在13位代表中,有7人自行离去或被党开除,其中陈公博与周佛海沦为汉奸,抗战胜利后,二人被国民政府依法判处死刑。
若能预知历史走向,这七位人物是否可能陷入如此不明智的决策?
无疑,若他们能预见历史的抉择,必定不会作出此等行为。
28年之后夺取全国政权,用得着当汉奸吗?用得着当军统特务吗?
世事难料,未来充满变数,我如此选择了自己的道路。
在这13位英灵中,王尽美于1925年英勇献身,邓恩铭于1931年壮烈牺牲,何叔衡于1935年捐躯,陈潭秋则于1943年献出了宝贵生命。
全程仅剩二人坚定前行:毛泽东与董必武!
中国共产党历经的是世界政治史上罕见的严酷考验,党内领导者如同韭菜般,一批接一批被敌人残酷地消灭。
周恩来曾深有感触地感叹:“敌人只需短短三五分钟便可将我们的领袖取而代之,而我方却难以在三五年间培养出新的领袖。”
全球范围内,鲜有政党历经中共所承受的如同炼狱般严峻的考验。
1927年,随着大革命的天折,蒋介石悍然发动了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。在这场政变中,共产党人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迫害,尸横野地,鲜血染红了河流。李大钊、罗亦农、赵世炎、陈延年、李启汉、萧楚女、邓培、向警予、熊雄、夏明翰、陈乔年、张太雷等众多党的领导人和优秀党员,均不幸惨遭杀害。
在白色恐怖的严酷笼罩下,组织遭受重创,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联系被切断,许多迷茫与动摇的成员纷纷脱离党组织。更有甚者,他们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反共声明,甚至指认并追捕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同志。
随着中国革命的辉煌胜利,党后续的领导者均系众多英勇牺牲者中的幸存者。
意志由严酷环境塑造。
如此严苛、充满危险的境遇实难想象,即便苏俄亦难以与我们相提并论。
列宁两次遭受逮捕与流放,托洛茨基亦两次经历此命运,布哈林更是三度被捕与流放,加米涅夫则被判为终身流放,而斯大林的逮捕与流放次数则高达七次……
在蒋介石的政治用语中,鲜见“流放”一语,他惯常使用的词汇则是“见电立决”、“斩立决”以及“立决”。
正因中国革命的残酷性,犹如大浪淘沙,淘汰率极为惨烈。
当时,背叛频发。
中央一号向忠发被捕。
顾顺章,中共特科负责人,被捕后叛变。
上海中共中央局要员李竹声与盛忠亮遭捕后,不幸叛变。
中共军区参谋长龚楚叛变……
闽赣分区司令宋清泉。
孔荷宠,红十六军军长。
赣粤分区参谋长向湘林
陈洪时,湘赣省委书记。
彭祐,闽赣分区政治部主任。
曾洪易任闽浙赣省委书记。
红十军副军长倪宝树
闽北分区司令员李德胜
杨世珠等,瑞金红军游击司令部政委。
统统当了叛徒!
中共的淘汰与筛选从党的高层领导就开始。
某些共产党员过于功利地舍弃了理想,以至于走到了自我毁灭的边缘。
张申府是实例。
中共建党初期,“南陈北李”陈独秀、李大钊声名显赫。若论及第三位举足轻重的领导人,张申府亦不容忽视。
张申府,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,曾是李大钊的得力助手,两人携手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。
他成功将夫人刘清扬培养为中共的首位女党员,并引荐周恩来加入党组织。
历史地位至关重要。
张申府与毛泽东之间曾有过深入的交往。彼时,毛泽东尚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,一职不过临时工之列。
进行这项任务时,需填写图书卡片。毛泽东的书法龙飞凤舞,张申府因而对他进行了批评,责令其重新填写。
1925年,面对党内发展前景的迷茫乃至黯淡,张申府作出了脱离党的决定。
1938年创民盟。
1948年,民盟开除。
为什么呢?
1948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迈入战略进攻的行列,胜利的曙光已然显现,胜局已然在望。
张申府于此时撰文《呼吁和平》,对蒋介石的“戡乱”方针表示支持,并指责解放军为“匪”。
张申府夫人,我国首位中共女党员刘清扬,在《人民日报》公开发表离婚声明:“张申府背离民主之道,沦为恶势力的帮凶,刘清扬对其行为予以严厉谴责。”
宣布与张申府断绝关系。
申府糊涂!
张申府回应道:“那篇文稿为我带来了3000大洋的稿酬,彼时我确实急需这笔钱。”
令人震惊愤怒。
龚楚,作为中共早期投身农民运动的三位杰出领导者之一,其声望与澎湃、毛泽东并驾齐驱。
1928年伊始,朱德与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历经辗转,抵达粤北。在此,他们有幸遇到了首位共产党员——龚楚。龚楚亲自引领,带领他们踏上了井冈山的征途。
1928年6月,湖南省委在致红四军军委的函件中明确指出:“毛泽东同志被任命为前委书记,而常务委员会则由三位同志共同组成,分别是毛泽东、朱德、龚楚。”
在随后的某个阶段,中共中央及湖南省委在致红四军前委的通信中,均将朱德、毛泽东、龚楚三人并称为“朱、毛、龚”。
1935年,龚楚背弃了共产党,转而投靠了国民党。然而,在1949年,他再次做出了背叛的决定,投向了国民党的对立面。
1949年,随着解放军成功解放两广,国民党中将龚楚被迫选择起义,他向昔日曾隶属朱德、毛泽东、龚楚红军高级领导层时的连长,后晋升为营长的林彪表示了投降。
龚楚后赴香港及南美。
1995年7月,我国著名人士龚楚于其故乡广东乐昌市长来镇安详离世。
张国焘与毛泽东昔日同属中共内颇具领袖风范的杰出人物。
张国焘与毛泽东相似。
两人均为青年知识分子。
两位领袖均实现了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紧密融合,毛泽东在中央苏区赢得了来自农民背景的将领们无保留的支持,张国焘同样在鄂豫皖苏区赢得了这些将领们由衷的拥护。
在土地革命的风暴中,两位英勇的领导者均展现出非凡的才能,成功创立并领导了两块规模最大的苏区。
在共产国际的视角中,他们二人均背生反骨,坚持要走各自的道路,且各怀绝技。
1938年,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张国焘背叛了革命队伍,逃往他方。
周恩来紧随李克农的脚步,从延安追踪至武汉,不厌其烦地劝慰张国焘。
但,他未回头。
在张国焘选择背叛的当时,距离中国共产党赢得全国胜利尚余十一年光景。
1947年,张国焘担任军统局中将,成为戴笠麾下的一名特务骨干。
在1947至1948年间,随着中共即将迎来全面胜利的局面日益明朗,张国焘急切地着手切割与国民党的关联,并迅速组建了第三党。他的意图在于在国共两党之间寻求一种调和之道。
但是大势已去。
1949年,张国焘逃往香港,最终于197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养老院离世。
我常常思索:在张国焘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是否还清晰记得1935年6月,一、四方面军在川西相遇的景象?那时,他驾驭着一匹骏马,身后的警卫多达十几人,疾驰于两河口。而毛泽东则带领全体政治局委员,在三里之外冒雨恭候。
02.
长期边缘化的毛泽东成中共核心
边缘力量,自中国政治舞台的边缘跃升至东方政治舞台的显要位置,得益于领袖们的历史洞察与使命担当,毛泽东的贡献尤为卓著。
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起,直至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,在这期间,党内经历了多少位领导人?
陈独秀、瞿秋白、向忠发、李立三、王明、博古等,……
我们参照苏俄革命的基本路径来引领中国革命,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过程中屡遭挫折,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1935年的遵义会议,对毛泽东的选拔并非源于山头间的妥协,亦非利益集团间的权衡,而是中国共产党对胜利之渴望所做出的明智抉择。
十四年的斗争历程充分证实,唯有毛泽东指引的道路,才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独一途径,而非仅是其中之一。
其他路?
全试过了,没有!
毛泽东,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,亦是唯一一位,成功解答了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何得以存续”这一关乎中国革命核心要义的难题。
毛泽东走的是独立自主之路。
毛泽东曾提出:“以工农武装为基础,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”,此一策略在政治领域内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全新的理论——毛泽东思想。
在军事领域,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;在经济层面,也已彻底摆脱了对共产国际的依赖。
第三条亦关键。
如同一个政党、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,乃至一个个体,若经济基础不稳固,那么其他方面的一切都将如同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
毛泽东所倡导的道路,即“打土豪分田地”,这不仅构成了红色政权政治动员的基石,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经济自主的根本所在。
唯有拥有独立的经济支撑,方能奠定坚实的政治与军事基础,进而自主挑选领袖,自主规划发展路径。
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。
中国开辟了一条独树一帜的发展路径,涵盖了经济、政治与军事等领域,这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革命道路。
在八一南昌起义中,起初共有22500名勇士参与,然而两个月后,队伍的人数锐减至仅有800人。
1927年,毛泽东率领下的秋收起义在激战20日之后,参战人数由最初的五千锐减至一千。
这支队伍并非一帆风顺地从胜利走向胜利,而是历经惨痛的失败,最终迈向成功的道路。
人数少,力量弱。
毛泽东昔日率领部队进驻井冈山,探寻中国革命成功的途径,党组织对其有何嘉奖?
党处分了他。
秋收起义既命你挥师长沙,你却率部远赴井冈,此举显系右倾逃跑主义之举,因此,他的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亦被予以撤销。
即便职务已被撤销,毛泽东依然坚持工作,这与我们现今社会的做法截然不同,一旦职务被撤销,人们往往选择不再继续履行职责。
即便毛泽东同志曾三次被剥夺中委职务,八次遭遇严重警告,他却始终坚守岗位,不懈奋斗。
他身上最宝贵的特质,莫过于那份深刻的历史自觉。
什么叫历史自觉?
对社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。
对历史前景的主动塑造。
毛泽东的一生,始终秉持着这样的信念,他从不迷信命运的安排,始终坚信“哪怕粉身碎骨,也要敢于将皇权推翻”,从不满足于现状,而是立志要变革现状。
中国共产党历经重重考验,然而,最幸运之事莫过于涌现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!
伟人铸伟业,真人明真理。
怀揣理想主义投身事业,往往难免遭遇重重挫折,屡遭打击。
成功将是伟大事业。
事实业已证明,党的核心地位乃是国家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不二基石。
党的核心汇聚了众多忠诚坚定的信仰追随者,拥有如此一群矢志不渝的信仰追随者,无疑是中共的幸事!
1935年9月,红军攻克榜罗镇之际,侦察连连长梁兴初与指导员曹德连于邮局觅得一份《大公报》。该报上刊登了阎锡山的演讲内容。
“陕北二十三县中,几乎无县未经历赤化浪潮。如今,共党力量已无需动用武力,便能在地域上增强其影响力。”
报道称,更深入的消息透露,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已稳固掌控了陕北苏区的大片根据地,而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则成功突破终南山口,对西安构成了直接威胁。
毛泽东偶然瞥见那份报纸,心头顿时涌现出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喜悦,然而红军抵达陕北,却又面临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的困境。
他进一步发现,红二十五军已实际上全面掌握了陕北地区。
红二十五军,这支英勇的部队,源自鄂豫皖苏区,一路奋战,直至抵达陕北。
在战斗编制中,红二十五军隶属于红四方面军,乃是在张国焘的领导下所辖的部队。
红二十五军由徐海东领导。
徐海东未曾与毛泽东有面晤之缘,他身为红四方面军的杰出战将。
徐海东能否服从中央红军领导?
在那时,张国焘已自立中央,徐海东究竟是遵从中央的指示,还是听从张国焘的安排?
毛泽东心慌了。
他小心翼翼地致信徐海东,恳请红二十五军支援一千大洋。
固然,一方面是中央红军确实亟待支援,另一方面,更关键的是进行战略试探。
徐海东在接到毛泽东的来信后,未稍作迟疑,即刻召见供给部部长,询问:“目前我军还余有多少资金?”
供给部部长坦言,目前我们手中的资金大约剩余五千余元,逼近六千之数。
徐海东言道:“如此,我们保留一千,余下的五千大洋,非借款之举,实乃赠予中央红军。”
在复信中强调,红二十五军将毫无保留地遵从中央红军的领导。
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手握五千大洋及徐海东的信件,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。
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,徐海东同志为中国革命立下了赫赫功勋。
徐海东戎马一生,身负九处创伤,其中六次更是遭受重创,然而,他对中国革命最显著的贡献,便是在诸多关键时刻,他始终忠诚于党的领导,坚定地贯彻党对枪杆子的领导权,无条件的服从中央的指挥调度。
这是我们党最艰难的历程。
我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辉煌胜利,不仅得益于正确的主义、路线、方针和纲领的指引,更在于拥有一批如徐海东般对主义忠诚、对信仰坚定的英勇战将。
陈赓,黄埔一期。
昔日被誉为“黄埔三杰”者,公认的当属蒋先云、陈赓与贺衷寒。陈赓自黄埔军校毕业后,便深受蒋介石的青睐与赏识。
蒋介石将陈赓由原任连级职务晋升至总司令部的警卫连,并任命其为该连连长。
在1925年10月的第二次东征过程中,第三师与广东军阀林虎的部众于华阳一带遭遇,遭遇重围,局势岌岌可危。
在兵败如潮水般涌来的危急关头,蒋介石仍屹立原地,声嘶力竭地呼喊。陈赓目睹此景,毫不犹豫地上前背起蒋介石,疾步奔跑了三里有余,直至抵达河边,乘船渡河,方才化险为夷。
蒋先生后来感慨万分:“幸赖总理在天之灵庇佑,方能出奇制胜,化险为夷。”
纵然如此,心中却也清楚,是陈赓将军真正地挽救了他的生命。
凭借着这层关系,若陈赓继续留在国民党内,其未来可谓是光明璀璨。
陈赓瞧不起蒋介石。
2005年,一位曾撤退至台湾的国民党军人返归大陆,向陈赓的家人透露,陈赓昔日对蒋介石的轻视,实则源于一桩琐事。陈赓不满蒋介石在作战指挥的空隙,竟还分心打开收音机关注上海的股市,因而认为蒋介石并非一位真正的革命者。
陈赓离开蒋介石时,以何种借口作为掩饰?和常见的理由一样,声称是老母亲病重,需要他亲自照料。
陈赓就这样走了。
他赴苏联深造,归来后投身于上海周恩来领导下的特科“红队”。
1931年,陈赓在鄂豫皖苏区浴血奋战,于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不幸身受重伤。鉴于鄂豫皖苏区医疗条件有限,无法治愈其伤势,只得将他秘密转移至上海。不幸的是,这一行动恰逢顾顺章的叛变。
顾顺章将陈赓供出,蒋介石听闻此讯,欣喜若狂,他渴望能将陈赓劝至自己阵营。
一日,蒋周遭的友人喜形于色,向陈赓告知,校长将亲临探望。
陈赓坚持不见。
来人言道,委员长已至门口,即便未见,亦应予以接见。
蒋介石步入病房,陈赓迅速抓起一张报纸,用以遮掩自己的面容。
蒋懂了,陈赓不愿意见他。
蒋无奈地转身离去,直至病房走廊的尽头,仍忍不住大声呼唤,究竟是怎么了,怎么会变成这样呢,究竟是怎么了,怎么会变成这样呢!
蒋介石一辈子杀共产党人无数,但他唯独放了陈赓。
他知道,杀陈赓无法交代。
如此一来,陈赓依然秉持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,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蒋介石。
自近代中国以来,鲜有政治组织能如中国共产党一般,汇聚了如此众多怀抱坚定信仰与崇高理想,甘愿抛掷头颅、洒尽热血,英勇斗争、继往开来、义无反顾、视死如归的志士仁人。
这些人,他们不慕官位、不逐金钱、无畏艰辛、不惧生死,仅凭对主义的执着、对信仰的坚守,便愿将毕生投入不懈的奋斗之中。
03.
中共不忘初心使命
1946年三月,美国总统特使乔治·马歇尔莅临延安进行访问。
他的同行记者如此描绘了共产党的政治核心:在延安,听得最多的词汇莫过于“人民”——无论是中国人民,还是世界人民的状况。他们强调,要深入人民之中,向人民学习……
这些口号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比表面更深层的意义,它们承载着一种深沉的情感,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。
1949年,蒋介石对败退大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反思,得出的结论是,这些原因无一例外均属政治层面,与军事因素无关。
蒋介石,作为一位政治家,此刻方才深刻领悟到自身失败的根源。
一是组织严密;
二是纪律严厉;
三是精神紧张;
四是手段彻底;
五是军政公开;
六是办事调查;
七是主义第一。
继此七条之后,蒋介石增补了一项内容:“干部不得拥有私产”,并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最为显著的优点之一。
最后聚焦“民心”。
本文旨在对蒋介石败北、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。
在人类的世界中,心所蕴含的意蕴,远远超越了其文字表述所能承载的范畴。
人们常以之倾诉最真挚、最朴实的情感,倾注我们心底最炽热、最珍视的愿望。
中共领导人的词汇中有:同心、信心、关心、核心、心连心……
我们见证的是,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民族抱持着坚定的信念,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如一地坚守。
中国共产党的终极追求,便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胜利,最终迈向共产主义的辉煌胜利。
中国共产党全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,就在于中华民族的百年救亡中中国共产党的担当。
国家复兴。
救 中 国 !
拯救民族于危亡之际,这一救亡的使命并非由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,然而,正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使命。
无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如何演变,始终如一坚守的核心,是新华门内那五个永远熠熠生辉的大字——为人民服务。
这构成了共产党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,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起点与归宿。共产党人须坚守原则,永葆坚定信念,不容有失。
军委前副主席徐才厚、郭伯雄,军委前委员张阳、房峰辉,空军前政委田修思,武警部队前司令员王建平,国防大学前校长王喜斌……
全军陆续查处了100多名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军级以上干部,这一数字已远超那些在枪林弹雨中英勇牺牲、为缔造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人数。
这情景不禁让我回想起1997年那次参观美国西点军校的经历。
彼时,美国驻华陆军副官胡伯中校亲自陪同我参观西点军校,彼时他已是该校1978届的杰出校友。
西点军校的纪念馆中,展出了上甘岭战役中的537.7高地与597.9高地的精确模型。
胡伯中校指向模型,向我提问:“此处两座高地仅有你们两个连负责防守,尽管我们七个营轮流发起攻击,却始终未能攻克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”
当年我们仅两个连守住了高地。
今日,尚存此精神高峰否?
还有如此坚强的队伍吗?
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,是否仍能目睹那高高飘扬的旗帜?
答案是肯定的。
沉舟畔,千帆竞;病树前,万木新。
中国共产党人务必铭记肩负的历史重任,砥砺前行!
过去一世纪,我们为民族存续而奋斗,而后的百年,我们则在探索前行的道路上继续跋涉;前一百年,我们遭遇重重磨难,而后一百年,道路依旧充满挑战……
然而,共产党始终未曾舍弃其根本的信仰与追求。
看未来,世界必是赤旗的。
今日,大钊先生可安息。
上一篇:报社挂失登报费用:省钱秘诀大揭秘
下一篇:没有了